联系授权专家 正熙
- 4006-5831-17
- iekiefont
微信扫码联系
转载
香港是招牌之都,当你在旧区四处张望,头上总有一两个书法、霓虹招牌。追根寻源,反寻到古字宝藏,香港独有的北魏楷书字体在街招上发扬光大,流传数十载,形成独有街头美学及庶民文化。如今,无处不在的笔迹随市区重建,老舖倒闭,工艺失传下消失,不如跟惜古字如金的他们,展开一段字体救亡潮。
北魏流行之根源
—
研究本地招牌及字型的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谭智恒(Keith)以功用解释:香港人都是岭南人性格,实用主义为先,招牌字并不是纯美学,由于要远观,讲求辨认程度。
—
Keith指建筑物类型与街招数目有关,四十年代开始流行商住混合式大厦,当时人们都在裡面单位搞小生意。当城市与街道密集,生意要从茫茫字海突围而出,就由字体、颜色入手,令招牌突然增多。
时代心态变
—
Adonian解释,从前的人很捨得花钱做招牌,写一隻字约20元,约是一般人一星期薪水:那时的人做事较长线,认为生意是一世的,甚至传好几代,就算没钱都会著紧招牌效果。反之现在经济转型,换画平常,讲求快狠准即食,时代心态间接令长看不厌的老手艺没落。
香港到处寻北魏
—
问Adonian字体的普及程度,他说由酒楼、西医、银行、饼家等各行各业都有:最著名是中环镛记,写得非常有气势,还有元朗好到底麵家、太子凤城酒家、奇华饼家、创兴银行。虽然北魏楷书招牌在香港仍然随处可见,但新店舖已甚少採用书法字,令北魏字型日渐淡出。如今招牌较跨张,消费至上,较少人文气息,令北魏楷书书法招牌更弥足珍贵。
Adonian最喜欢镛记招牌二隻字。一般楷书的「言」字两横长度相若,镛记的「记」字则刻意加长第二横,以及强调牵丝,令原本平淡的「言」字更跃动。倔强的竖弯鈎是赵之谦风格的一大特徵,区建公及香港风格则将之改良,转折用中锋令整个笔划平稳。
—
从前招牌上的书法字体直接用极粗毛笔书写,再勾画外框然后立体切割出来。比起现在先在电脑用预设字体设计好再放大,传统书法更能切合视觉尺寸上的要求更有美感。
走在街上,我们总是纯粹地把街道招牌、广告标语等文字当成传意工具,却忽略了在身边的文字,都有其一套的美学。香港北魏真书,是华文世界裡特有的书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但到底为什麽叫「香港北魏真书」?
—
这要从南北朝开始讲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盪不安,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所谓「北碑南帖」;北派的书体,有著汉隶的风格,因为以碑刻为主,所以字形看上去大多朴实方正,笔画钝角分明的十居八九就是魏碑体。而后来很多书法家比如说欧阳询,褚遂良都受其影响,作品裡也会有著北魏的味道。而「真书」又名楷书或正书,是三国时期的一个称呼,现在已经很少人这样叫。因此,「北魏真书」就是介乎与隶书跟楷书之间的书体。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公元498年
那么为什么旧香港会有这
么多北魏的招牌?
—
很简单四个字:今期流行
当时香港有位书法家叫区建公先生(1887 - 1971),他可是现在北魏真书招牌的开山始祖。他为店铺题字的时候,优先考虑的不是书法艺术的美学,而是阅读的实用性。因为北魏体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比较分明,适合远距离阅读,而且容易辨认。这个实用想法今天却造就了一种文字的美学,和岭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谋而合。
1950开始 区建公擅长于赵之谦雄浑的北魏体。五、六十年代期间,区建公常以北魏体为商店写招牌,令北魏招牌于当时大行其道,不同行业都採用此字体。如「奇华饼家」、「公和玻璃镜器」等都出自他手。区建公非常多产,沿著中上环找到不少他题字的招牌。他写得很有个人风格,发展出招牌北魏体。
北魏真书 X 叄語設計
这种特有的北书字体现在在香港已经所剩无计,幸好被有心人Trilingua Design辑录在《香港北魏真书》裡。真书记录的可是华文世界最后的一个文字宝藏。
这是一本关于香港快将在街头消失的字体的书,全书共一书两册辑录了《香港北魏真书》字体专案的制作历程,内容是简介由魏碑源流开始,到清末赵之谦以至近代书法家欧建公等人在香港以招牌大字在民间发扬北魏书风;剖析这种大字风格何以配合电子媒介和现代字体设计领域上重塑书体的进程与案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曾经在香港流行的字体,我们决定把它分享给更多喜欢它的人。这本书的作者是香港著名设计团队叁语Trilingua design,而这一批书经同意后国内亦只会在Typeschool限量发售。
以上文章来源于Typeschool微信公众号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rlYKGTVGIbmwljMPLh10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