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授权专家 正熙
- 4006-5831-17
- iekiefont
微信扫码联系
《美术学报》杂志
过去有说“字如其人”。意思是从一个人书写的字体当中,就可以不见其人,但见其颜,但闻其声,十有八九地能够从字中看出书写者的特征来。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然。那么,什么字体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呢?我认为是宋体字。中国文化浩浩荡荡上下五千余年,有许许多多的文化积累,在汉字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字体,为什么独说宋体字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呢?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宋体字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作一番描述。
一、宋体字的二个源头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体字,应当有二个源头。首先是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文字,和世界其它文字的发生一样最初都是以象形来表意的。早期的汉字是刻写在动物的骨片上和铸就在青铜器皿上,这便是甲骨文和钟鼎文,而这之前,只有刻写符号和传说的记录,没有实物佐证了。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从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来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楷书至仿宋体、宋体字,这过程体现了人类追求简约明朗、均衡对称、整齐统一的程式化的总体趋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随即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了“书同文”的政令,将前各诸侯国的异笔繁杂的字体全部废除,改省大篆,设计了一种新的书体,并加以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小篆”。现在看来,这是秦始皇高瞻远瞩最为智慧的一举,因为通过武力只是在地域版图上统一了中国,而“书同文”的统一,实是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统一了中华民族,使得中央帝国在秦以后,尽管战争不断也好,异族统治也好,分分合合也好,都只是朝代更迭而已,最后都融入了汉字的伟大旗帜下,繁衍发展、壮大。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
此外,那时的官吏有时需要快速拟写公文,书写隶书时有些笔画相互连起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草隶。另一方面,汉字也在向整齐方正、简约明朗的程式化方向变化,这就有了楷书。汉代已具备了中国书法中的真、草、隶、篆四种主要的书体了。
其次是第二个源头,雕版印刷术的出现。雕版印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结果,它最初体现在古玺、封泥印、铭文印章和印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书籍产生和传播的需求加速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和普及。
雕版印刷是将文章反字阳刻或阴刻于特制的木版上,然后用墨、纸进行拓印,这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历史可追溯于唐代或更早。那时的工匠们以唐代三大书法家的楷书为临刻原本,最初是临刻,日后渐渐地加入了工匠们自己的智慧,并结合刻刀和木版材质的特点,使书法字体更加规范化,更易于刻写。
早期的雕版印刷的刻写字体,常由书法家书写楷书后由刻工们直接反拓后临刻,刻工们对书法家十分敬重,所刻字体都尽可能地保存了书法家的特点。因此,也有着浓厚的正楷书法味道。这种字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仿宋体”的前身,也是“宋体字”前身。因之,宋体字的演变过程是通过雕版印刷技术从书法正楷到仿宋体再到宋体。但为什么产生于唐宋先于宋体字的仿宋体,会叫仿宋呢?原来这是我国进入铅活字印刷时的事情。1916年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丁辅之和丁善之两兄弟参考北宋古刻善本仿写制作的,当时命名为“聚珍仿宋”。之后,上海华丰制模铸字所、百宋铸字印刷厂都有多种仿宋体面世。今天,仿宋体已成为我国的硬笔正字。
雕版印刷术到了二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安定祥和,经济发展迅速,政治开明,平民百姓亦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社会读书风气日盛,官民皆有藏书的习惯,甚至连农村中一些小康殷实的家庭也藏书千卷。雕版印刷的刻书机构更是遍布城乡,宋朝三百多年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其技术也影响了东瀛诸国,更是启迪了欧陆。
由于社会对书籍的需求的增长,刻工又必须更快、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总结了一套快速刻字的方法,在摹写楷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刻刀的特点,对楷书进行改造加工,在用最少的刀功条件下,刻写出楷书的待征,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的宋体字。宋体字发生于唐宋,但成熟于明,所以在东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
雕版刻工在摹写唐代楷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汉字程式化的伟大任务,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规范化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可以说,宋体字上承中国书法的精髓,下启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声,并把汉字的传播速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
宋体字的两个源头流向一处,汇聚一起形成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是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书法楷书的终端释义。它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宋体字的审美韵味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1、宋体字承传了中国书法的审美韵味
中国书法艺术除了汉字本身独特的象形性、图画性特点外,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是形成中国书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笔它柔软而富有弹性,能意地弯曲扭动,张驰有度,能潇洒自如地表现出各种粗细、大小、曲直,刚柔的线条变化。更能把书者的情感赋予其中,这种“软笔”可横、可竖、可点、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形式特征。书者的技艺到一种高度时,毛笔在手,字已非字,点画线条随心书写,千变万化,以至所书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体字在笔画上,仍然保持了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在与唐楷颜体比较时,我们看得更清楚,如点、捺、撇及转折处的顿挫处理,就是对书法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
从汉字书写的发展来看,唐代三大家的楷书,是中国书法程式化的颠峰。楷,模范也。因此,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设计宋体时,追求中国书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迹的韵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感觉,那只是美术字而已。如现在的圆体,综艺体,根本没有传统书法的味道。
另外,从宋体字的角度来看,唐代三大家的楷书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从而失去了书法艺术所需要的随心自由的激情和灵动。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极易想到宋体字,实际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体字的范本,它们像个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长者,不愈矩,缺乏变化的勇气,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书,虽然给后来的习字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说是人学人像,个个都是柳公、颜公,但却毫无个性可言,很难习得此法而成为书法家。倒是能成为入门习字和写好字的范本,但不能作想成为书法家的始终范本。学书者应直追秦、汉、魏、晋,特别是汉代书法,随心抒写、大气豪迈,如《汉简》、《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等。
唐楷是中国书法楷书的顶峰,顶峰面临的是什么?是下坡,是重新开始,唐楷也就是宋体字的起始点。
2.传统印刷与木版刀刻的痕迹韵味
今天版本学家对于宋体字下的定义是:“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起落笔的棱角,应是宋体字的最大的特征,它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唐楷的笔画进行归纳化处理,形成的特有的装饰化特征,是刻刀留下的韵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质特点,却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刮有力。这种刀刻的痕迹在传统印刷的过程中,因为印墨和中国纸张的特征,再加上压力,使得最后印制的的成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宋体字的棱角又稍稍圆润浑厚起来,十分耐看,这无意之中,把楷书的书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体字的典型特征。因此,学书法要上溯秦汉,而设计宋体字却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为,那才是宋体字的源头,唯有源头活水来。
三、宋体字的中国文化特征
宋体字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有形的文化中,千百年来一直仍然在使用却没有太多的改变的应首推宋体字了。宋体字的形态特征和其精神特质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中国人从小在一个个小方格、大方格本中练习写字,老师要求要根据字体的笔画顺序把字端正、均匀居中的写在方格内,不能偏格也不能逾越方格,要在这方格内经营笔画的位置,相互谦让,安排好每笔每画,利用好每一小空间。汉字有一笔画的字,也有十几笔画的字,如“毫”和“丁”字,怎样安排好字的笔画关系及少笔画和多笔画的黑白轻重的协调问题,都须灵活对待。正是这些因素,养成了传统中国人做事规矩守信又善于经营位置的国民性。中国字的“田”字也是格子,表明被分割划分的水田,传统的中国人守在一亩三分田的格子里,精耕细作、互助互让、充分利用、以小做大、舒舒展展、游刃有余,居然也可以养活全家人。宋体字直接承传了中国书法楷书的精神,不着痕迹地把中国书法楷书转变成了印刷宋体字,并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趣味。宋体字方正平稳,对称均衡,起伏相让的字体结构,端庄典雅,舒展大气,利用得当,追求精致的精神内涵,都无时无刻的在影响我们的行为。
宋体字的美学精神,无疑已深深地扎在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之中,并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注入了宋、元、明、清的时代审美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衣裳。既然是中国文化的衣裳,我们就应该去重视它,保护它,爱惜它,发展它。但是,目前在对待宋体字的研究认识上及态度上都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并没有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去重视它、认识它。以至,出现了很多认识上和运用上的偏差。如今我们常把宋体字当成是美术字,这在专业书刊上都有如此认为,这是非常不对的。宋体字直接继承了中国书法的精髓与中国书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衣裳,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正装。因此,要本正清源地指出:宋体字不是美术字,它是正本汉字。美术字是对正本汉字进行美化、装饰、加工、设计后的各种字体,按照前述对宋体字的溯源进行研究后,其正确的定位应该是:
仿宋字(早期的宋体字,现硬笔字的正字)
楷书 各种美术字
宋体字(成熟期的宋体字,印刷体的正字)
此外,仿宋体和宋体在笔画上是有所区别的。宋体字因刻刀刻写的关系,某些字某些笔画是特别设计的,因而不适合用硬笔书写,如走字旁。在日本仿宋体被称之为教科书体。这对初学汉字的小学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国的小学生字典在宋体字旁应该要同时标注仿宋体。
既然宋体字是正本汉字,我们就要研究她,并给予其应有的地位。然而,我们在宋体字的研究方面明显落后于台湾、香港地区和相邻的日本,如相互比较我国目前的宋体字,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目前的宋体字整体效果不如港台,这其中有结构的问题也有字体神韵的问题。中国汉字由于笔画较多,又是象形,因之在结构处理上有很多微妙的关系。点画的布局的一点差别,都会影响到字体的整体结构,笔画的造型韵味有没有传统书法味和雕版刀刻痕迹有没有传统印刷的趣味,都会影响到宋体字的内涵,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和机构去研究。当然还有汉字简化之后的某些因素,有些简化汉字没有考虑简化后的结构形式问题,如“广”和“广”简化后的广字明显留位太空,不易居中,手写时常将其撇划有意向内靠,以求平衡居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宋体字曾出现过一个高峰,其代表字体之一是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活字研究室设计。当时聘请了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匋先生为顾问组织了一代优秀的老刻工、青年美术工作者和善写正楷的书法家一起组成了一支高水准的研究队伍进行攻关,完成了宋一体的设计任务,供《辞海》选用。另一代表作为上海制模一厂为《毛泽东选集》专门设计的宋二体。当时这都是头等的政治任务,国家非常重视,倾力为之。但今天,宋体字的设计任务早已商业化,字体的研究都是由民间企业去完成。由于在文化上没有宏观的战略思想,加上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和今日的专业设计人员不屑于字体设计的工作,所以,现在的宋体字明显地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宋体字的使用上,今天各种美术字层出不穷,使用者不明,设计师也是盲目跟风。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很多需要用宋体字来表现中国文化端庄典雅、舒展大气的地方,却用了当下所谓时髦的字体,如政府的牌匾、信函、台头用综艺体。再如中国的国酒茅台酒,“贵州茅台酒”几个字根本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更没有中国酒文化的味道,酒厂的标准字居然也是采用最没中国文化品味的综艺体。最近,香港地区发行的新10元纸币的设计用的是圆体,拿在手中花花哨哨,完全没有权威感,与原有的百元、千元纸钞的设计相去甚远。要改变当下我国宋体字发展的困境,应该:
1.进一步明确宋体字不是美术字,而是中国文化的表征,是中国书法的继承者,是正本汉字。只有秉承这样的认识,才能把宋体字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宋体字既然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就应该把宋体字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去,以国家的行为去研究它。在此建议成立“国家字体研究所”专门对此进行研究,如在法国就有专门从事字体研究的机构—“法国国家字体研究室”。作为正本汉字宋体字,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时代的审美的变化而变化,如字体的粗细变化,宽扁变化,字体结构的松紧变化,笔画转折线脚的微妙变化,等等。日本人对此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要研究宋体字的时代审美特点,与时俱进,隔若干年发布数套宋体字,引领汉字圈的潮流。
3.给予宋体字明确的地位。如“国家字体研究所”推出的宋体字,可称为“国宋”。可以以序号命名“国宋1号”、“国宋2号”,或以风格命名“国宋典雅”、“国宋商务”,或以推出的年代命名“国宋2005”等等。这些字体有适合政府机构的,也有适合出版部门的,还有适合商务使用的。
千百余年来,外来文化一直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但也应警惕在这包容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改变许多自己应固守的东西。今天我们已很少着唐装了,也不拱手抱拳行礼了,而相邻的日本却仍旧鞠躬行礼,仍旧保留着和服并研究发扬着和服。中国的传统认为“德发至于内,礼形于外”,会见宾朋好友时,理应整衫齐容。当我们把方正大气、儒雅精致的宋体字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这就是施人于礼了。今日,我们的国家日益昌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机,经济要发展,文化更要发展,作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宋体字,更要常新、常靓,引领汉字文化的流向。
2005.7于湘觚书屋
注:本文发表于2005.第10期《装饰》杂志及2005.第4期《美术学报》杂志
参考文献:《字体设计 标志符号》日本GRAPHIC DESIGNER协会教育委员会编撰 日本六耀社出版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