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授权专家 正熙
- 4006-5831-17
- iekiefont
微信扫码联系
书法欣赏 搜狐号
去年,为迎接建国70周年,市少年宫举办少儿书法大赛,10岁的小孙子一举拿了个一等奖,全家人都很高兴,可偏偏小傢伙却高兴不起来。一问,才知道是一起的小朋友笑他只会写“颜体”,不会写“尚巍体”。
其后,快到春节的时候,社区举行隆重的表彰先进大会,宽阔喜庆的主席台背后大屏幕上,赫然用“尚巍体”打出“某某社区迎春表彰大会”。
猛然间,我感觉到这“尚巍体”几乎是无处不在,广告、店招、影视海报和电视荧屏,处处都可见其身影。曾有一书法媒体对网络滥用此类“字库书法”提出过意见(注1),直截了当把“尚巍体”列入了“江湖书法”;《人民日报》也曾以“还字库一片净土”为题(注2),对此类“字库书法”提出了批评,然而却遭到了广告及美术设计人士的猛烈反击。他们认为字库书法,无论是“尚巍体”还是其他字库书体,不过是运用书法元素进行的美术字创作,是艺术设计范畴,与书法无关。
艺术设计人士的此类做法和观点, 不能不让人对书法的生存,生出一丝忧虑……
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书法之所以成为艺苑的一朵奇葩,并影响着日韩等国的文化,并不仅仅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更重要的是其笔墨点划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千姿百态的形体美。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现的是一种东方美学理念。
过去,在书法作为文化人的基本特征时代,每一个读书写字的人,都是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写得赏心悦目的,称之为书法很好,写得潦草杂乱的,称之为书法很差。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学习中文,识写汉字,运用汉字及线条点划的丰富,设计引人注目的商业logo,已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
“悦目”、“赏心”,以及从传统书写汉字的笔墨线条中,注入和体验情感表达,并感受视觉美。这才是书法成为其独立艺术的真正原因和魅力之所在。
然而,在上世纪“钢笔文化”取代“毛笔文化”的潮流下,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传统书法日益走下坡路。钢笔PK毛笔,经过了差不多整整一百年的较量,传统书法终因网络的普及,彻底退出了个人日常书写的应用领域。为此,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写了著名散文《笔墨祭》,似乎已为中国书法作了一篇虽不是肝肠寸断,但却令人惆怅不已的祭文。当然,余先生在文末也留了个尾巴,说是书法作为艺术还是应当存在并发扬下去的,但也不过是作为现代“喧嚣社会的审美抚慰”。余先生的成名之作《文化苦旅》,其封面题字就是他自己的毛笔书法墨迹。我想,这也许是余先生给书法留下的一块墓地吧?
秉承余先生的高论,面对书法的衰落,如今的书法家大多认为,书法是艺术,普通人提起毛笔写出的汉字,不是书法,只是写字。原以为这类观点只不过是书法界面对键盘文化的离殇咏叹,但仔细斟酌,似更有“曲高和寡”之意。如玩射墨书法的邵岩先生就认为,老百姓根本就不懂书法艺术,也不懂“射墨”书法创新。在当今书法界不少人看来,书法是艺术、是国粹,况且书画同源,所以,就应该和国画一样登堂入室,建立专业,聘请教授,设立学位;就应该和国画油画一样搞大赛,办展览,出专集,出馆藏作品;就应该在苏富比等书画拍卖市场举拍锤、论平尺,计价各位书法大咖作品……
“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书法这个千百年来谱写中华文明的农家美女,似乎转眼间已变成远在天边有着霓裳艳影的嫦娥姐姐了。只有在春节这样的良辰时节,书法家们在“文化下乡”的政治感召下,才能如过往一样下凡人间,为民众写下大同小异的门楣春联。自然,大多数书法家不会认为写春联是艺术创作,苏富比拍卖市场似乎也不拍卖现代书法家的春联。下乡为民众写春联,更像是一场文化走秀。
然而,艺术设计(字库字法)界却报之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想懂”。他们认为,能洗眼吸睛吸取流量就是硬核;既然书法的日常书写实用功能已然全废,而汉字的天然视觉美感,以及书法浓淡枯润点线变化的应用性却丝毫未减,利用书法的这些特点设计制作商业logo,引人注目的效果较之传统的只有平直线条的宋体黑体美术字,或更能彰显其特立独行的设计个性。于是,随着键盘文化的普及,在艺术设计及广告设计领域,大量违背书法规律和美感的“字库书法”,如当今流行的“尚巍体”、“卫禹体”,等等,就应运而生了。
最初,这些违背书法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字库书法”只是在比较狭窄的广告设计领域中出现,并不像印刷字体那样广为人知,所以并未引起人们太多关注。但其后由于网络搜索与儲存功能的完备,这些“字库书法”就堂而皇之进入了字库,其传播和泛滥犹如失控的“外来物种”,恣意滋生蔓延,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影响着人们对书法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
改革开放之前,文化界曾经流行一个公式化口号:对于文化阵地,“如果A不去占领,那么B就必然会去占领”。套用在如今网络文化传播领域,同样是这个道理:你说“尚巍体”、“禹卫体”不是书法,或者说是违背书法规律的“江湖书法”,那为什么网络影视作品,广告作品都喜欢用这些字体呢?你说人家占领了字库,那你们这些书法家怎么又不去占领呢?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文化传播现象。
“尚巍体”等字库书法以免费姿态跻身于字库,实际上是利用汉字的大众文化特点,在市场上为其推广应用,选择了一条平民路线。当其得到市场认可,人们大量使用之后,则身价倍增,光芒自显。这就网络时代的特点。想当年微信未推出之前,手机用户相互间发条彩信,还得收费,而微信一露面即以免费的姿态迅速占领市场,如今又还有几个人去用彩信呢?
当然,字库书法的泛滥也有一个“破窗效应”问题。字库书法应用既然无需成本,取用方便,吸引眼球,在网络的推动下,必然强化社会上对字库字体的大量应用,并带动其他书写设计者极尽扭曲变态的制作字库书法,从而呈现出一种“恶搞汉字”的现象。
而书法家的字体要入字库,首先从书法家方面来说就有以下担心:
第一,以什么字体入字库?长于正楷、隶书和行书的好说,但又担心没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因为书法家作品的艺术特征,并不完全是单字就能表现的;
第二,书法家作品入字库,是否存在着“自降身价”的危险?会不会像滥市的白菜价一样掉价呢?如某书法家现书画市场价已达万元一平尺,进入字库后,每一个字怎么样计价,今后书画市场又还能不能达到万元一平尺的价格呢?这是书法家本人及市场都无不担心的问题;
第三,书法家字体字形的知识产权怎么来维护?有人模仿、克隆,又当如何维权呢?
这一系列问题,无不困扰着书法家作品进入字库。于是,书法家和艺术设计师也只好各自恪守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字库书法便以其大众性和更符合商业需求滥殇于市,其结果是民众的书法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大幅度下降,文化传播领域充斥着与书法美学格格不入的书体。
书法,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它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实在是源于汉字的象形会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如果把其他拼音文字看作是以音律和听觉取胜的艺术,那么汉语言文字就是以形象和视觉取胜的艺术。书法个人日常书写的实用功能虽已不在,但书法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功能却是空前的增强了。人们学习、模仿名家书法,从而形成其自身的审美欣赏意识,已不再是单靠执笔临帖,而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及媒体的示范来形成,谁占领了网络和媒体,谁就占领了文化传播及审美的制高点。
书法,不论说得多么高贵、神圣抑或神秘,不管说它是写字还是艺术,它始终就是一个以汉字识写为基础的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网络影视及广告书法,就是当今普通民众接触、学习和欣赏书法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文化界、书法界能够让书法回归其大众化的本来面目,顺应人们因网络而带来的视觉空间扩张的应用需求,那么,书法或将向死而生;否则,我们只有拜托艺术设计界:
请给老祖宗的书法遗产留一块墓地!
(注1):见《书法报》公众号2019年5月14日文。
(注2):见《人民日报》2019年7月7日刘寿堂文。
作者:熊建勇 社会文化时评人 2020.03.3